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专业版 >>科研 >>科研动态

【科研动态】春暖花开季,科研已露尖尖角——学术成果展示

发布时间:2024-03-28 浏览次数:
字号:

  春日暖风拂面,正值龙年开启新征程之际,我院科研工作奏响前进的号角!三篇论文发表在国内外知名期刊上。下面让我们一同来了解研究成果!

目 录

  1.肿瘤内科消化组吴贵福教授在《Frontiers in Oncology》发表学术论文。

  2.康复科霍明教授在《BMC Women's Health》发表研究成果。

  3.肿瘤内科乳腺组桑蝶教授在《中华肿瘤杂志》上发表研究成果。

学术成果1

  吴贵福教授在《Frontiers in Oncology》期刊上发表论文,题目为“Case report: Immunotherapy in rare high TMB pancreatic acinar carcinoma”。影响因子4.7分。本项研究为成功治疗胰腺泡细胞癌(Pancreatic acinar cell carcinoma,PACC)的罕见病例。吴贵福为共同第一作者,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孙永琨为通讯作者。

图片 1.png

  患者中年女性,45岁,发现胰腺肿块,经病理诊断胰腺泡细胞癌。基因检测显示肿瘤突变负荷(TMB)较高,21.4/Mb。经过靶向联合免疫治疗(详见表1),肿瘤明显缩小(见图1)。在治疗期间出现不良反应,表现为全身性大小不一的皮下软组织结节,主要分布在臀部和下肢区域,伴有疼痛。在免疫治疗结束后自行消退(见图2)。随访20个月,未出现肿瘤复发。该病例显示了免疫和靶向联合治疗在PACC患者中具有潜在的疗效,为我们未来探索提供方向。

图片 2.png

表1 治疗时间轴

图片 3.png

图1 治疗前后肿瘤变化影像学表现

图片 4.png

图2 免疫治疗后皮肤不良反应

学术成果2

  霍明教授团队在《BMC Women's Health》期刊发表题为“short-term effects of a new resistance exercise approach on physical function during chemotherapy after radical breast cancer surgery: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的学术论文。影响因子2.5分,首次验证了神经肌肉关节促进法(Neuromuscular Joint Facilitation,NJF)在改善乳腺癌患者术后肩关节功能障碍方面的有效性。霍明、张鑫和范佳林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研究得到了北京市朝阳区科技计划项目[CYSF2056]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2372585]的资助支持。

图片 5.png

  该研究纳入乳腺癌术后1-3个月出现肩关节活动障碍的162名患者。分为NJF治疗组、常规康复治疗组和对照组。以临床检查,包括肩关节最大被动和主动关节活动度的度量(包括屈曲、伸展、外展、内收、外旋和内旋),疼痛评分、握力、冈上肌厚度的测量为观察指标。结果显示,在四次康复治疗前后的效果比较中,NJF组的所有肩关节活动度角度都显著增加,尤其是关节外旋角度的改善优于常规康复治疗组和对照组(见图1)。研究结果表明,NJF在临床实践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有望成为乳腺癌患者肩关节功能障碍康复治疗的重要方法。

图片 6.png

图1 康复治疗前后的效果对比

  NJF是北京市朝阳区三环肿瘤医院康复科的特色康复治疗手法,结合了以往特殊运动疗法和关节松动术的优点。该新型运动疗法通过促进神经、肌肉和关节的功能,直接刺激关节囊内的运动,改善关节囊内对位对线,从根本上提升关节的运动功能。这一疗法在图2中的示意图中呈现,展示了操作方式。这种结合性的康复治疗手法为乳腺癌患者肩关节功能障碍的改善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性。

图片 7.png

图2 NJF肩关节屈曲-外展-外旋模式抗阻运动

学术成果3

  桑蝶教授在《中华肿瘤杂志》上发表题目为“利伐沙班预防乳腺癌导管相关血栓前瞻性队列研究中期分析”。旨在探讨利伐沙班在预防乳腺癌化疗患者导管相关血栓(catheter-related thrombosis,CRT)的疗效和安全性,为乳腺癌血栓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桑蝶为第一作者,北京朝阳区三环肿瘤医院张育荣和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袁芃为共同通讯作者。

图片 8.png

  研究纳入在我院接受深静脉置管化疗的乳腺癌患者共235例,治疗组接受利伐沙班抗凝治疗,10 mg口服1天1次,连续用药1个月;对照组未接受预防抗凝治疗。通过血管超声检查确认CRT的发生情况,对照组118例,CRT发生率为28.0%;治疗组117例,CRT发生率为2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83)。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165例,CRT发生率为18.2%,血栓最常见于腋静脉管周63.3%;锁骨下静脉置管63例,CRT发生率为39.7%,血栓最常见于锁骨下静脉管周88.0%;输液港7例,CRT发生率为28.6%,位于锁骨下静脉管周及颈内静脉。置管后<30 d内形成CRT患者占54.4%,30~<60d形成CRT患者占22.8%,60~<180 d形成CRT患者占22.8%。确诊CRT患者接受利伐沙班抗凝治疗15mg,每12 h给药1次,口服,共3个月。3个月内血栓消退率为100.0%(表1)。单因素分析显示,锁骨下静脉置管较PICC发生CRT的风险高(P=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置管类型是血栓形成独立影响因素(OR=2.898,95%Cl:1.386~6.056,P=0.005)。(表2)安全性分析显示,利伐沙班预防CRT过程中无药物相关出血、肝功能损害及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确诊CRT患者在抗凝治疗同时保留深静脉置管,输液顺畅,均按计划完成抗肿瘤治疗,未出现新发血栓和肺栓塞等异常。利伐沙班预防抗凝CRT发生比例下降,但并未达到统计学意义,需进一步增加样本量观察;利伐沙班治疗CRT疗效与安全性较好,不影响同期化疗。医务人员应针对CRT进行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图片 9.png

表1 235例乳腺癌化疗患者导管相关血栓发生情况与生成时间(例)

图片 10.png

表2 乳腺癌患者血栓发生的影响因素分析